close
  • 背景說明: 因為宅化而產出的宅經濟

(一)宅經濟的定義

    高科技產業與現代都市化固然為人類社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性, 卻也造成有機共同體瓦解、人際疏離冷漠。當外在環境日趨險惡,我們心中遇有一股回歸內在的原動力,我們渴望尋找一個安全的殼或城堡來保護自己,以使我們不致再受不可預知的外在世界所擺佈(楊麗君譯,1992)。人們企圖以冷漠的態度面對外在高度匿名性的社會,Simmel, G.(1971)認為都市生活的匿名性助長了個人的自由。而Faith Popcorn女士在<爆米花報告>中也預測,未來將出現一群「繭居族」新人類,由於對外在世界不安的恐懼,寧願留在家中。因此生產者必須開創有別於傳統的消費模式,以滲透到繭居族的堡壘中。繭居族所衍生的的概念,影響了當今「宅經濟」的現象。宅經濟源自於日本「御宅族」一詞,御宅族意旨「宅男」、「宅女」假日減少看電影、出門消費次數,整天窩在家裡進行看DVD、玩線上遊戲、看漫畫、逛網路拍賣平台等「平價娛樂」(RIT新聞辭典,2009),最後演變成在家進行消費活動的普遍行為,讓相關產業在經濟蕭條中,還能逆勢成長,這些產業引發的商機以及現象,被稱為「宅經濟」。由於現今網路科技發達,宅經濟不再隸屬於宅男、宅女的專利,有越來越多的人基於方便、快速、簡單等因素,選擇在家利用網路進行消費活動,宅經濟儼然已成為全民的新生活運動。本研究所界定的宅經濟係指透過購物網站、網路拍賣及團購等方式進行消費行為的現象。

(二)宅經濟的發展

    在全球一片經濟不景氣之下,宅經濟反而逆勢成長,意謂著此種消費模式正好符合人們的需求。二十世紀末期是網際網路發達的時代,近幾年網路業者積極建立更快速的頻寬,運用電信技術把全球電腦連結起來,使用網路空間成為人們生活的重心。面臨金融風暴的人們,在失業、減薪、無薪假效應影響之下,減少出外消費的頻率,轉而在網路上打發時間、找樂子,甚至購物,促使宅經濟發展到達巔峰,再加上人們渴望能暫時逃脫面對現實世界的殘酷,因此在網路上複製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將所有日常生活經驗都搬到網路世界中來,於是,網友線上活動時間逐漸增長,真實世界中的活動漸漸減少,線上活動逐漸成為網友日常生活的重心(翟本瑞,2006)。然而網路所營造的網際空間,亦即布希亞所謂的擬像空間,「他是沒有原本或實在,而為模型所產生的真實:超真實」(黃瑞祺,2000)。透過宅經濟進行消費無法接觸實際商品,僅由購物網站或拍賣網站上所提供的圖片或文字便決定是否從事消費行為,也就是說消費者在虛擬的空間中,購買象徵商品的符號;而「團購」更是打破人際關係與公、私領域的界線。人們企圖採取以量制價的方式降低商品價格,然而他們在網路上尋找意欲購買相同商品的消費者,在現實世界素不相識的人群,在各自在家中,透過網路空間進行討論、交流,達成共識後,便共同進行消費活動。網際空間可視為轉換性媒介,在空間與尺度的生產上佔有一席,並改變了人、地方與物體的關係(呂奕欣譯,2008)。隨著宅經濟發展越演越烈,有越來越多的生產者選擇在網路上架設虛擬商店販賣商品;消費者經由瀏覽網路商店,進行比較後,選擇最符合自己需求的商品,消費逐漸形成買菜足不出戶、工作足不出戶、購物足不出戶、送禮足不出戶等現象。

二、對立觀點的兩篇文章

出處:30今天就要的競爭力雜誌200806  046

()御宅族的誕生

所謂「御宅族」是1960年左右出生,從小看大量漫畫、動畫長大,到了八○年代,當同代人忙於研究時裝、跟異性約會時,他們卻拒絕主流消費文化,仍沉溺於漫畫、動畫、《星球大戰》等科幻電影,也被新出現的電腦遊戲迷惑的一群人。1975年開始的同人漫畫展覽會(Comic Market)只有700人參加,到了八○年代則吸引了1萬人,九○年代的入場人數更超過10萬。集聚於展覽會的年輕人以男性為主,多是臉色蒼白的胖子,頭髮許久沒剪、蓬亂,因為他們平時都一個人躲在房間裡研究動漫遊戲,很少出門。彼此說話交換消息時,這群內向的男生們不敢直接稱對方為「你」,而是用本來屬於中年人的委婉日本語「御宅」,翻成中文便是「府上」。1983年,流行文化評論家中森明夫在雜誌上把他們命名為「御宅族」。

當初,廣大社會對「御宅族」的態度相當不友善。大家以為:「已經二十多歲的人了, 還愛看兒童書幹麼?不願意跟女生來往,是有病嗎?」尤其1989年,東京郊外發生幼女連續謀殺案,被逮捕的犯人是典型的「御宅族」,房間裡推滿漫畫雜誌和錄影帶。當時,社會對「御宅族」的眼光,從之前的「奇怪」變成了「危險」,《NHK》、《朝日新聞》等主流媒體,還被禁止使用「御宅」一詞。

御宅族的革命

1996年,發行《御宅學入門》一書,並在東京大學開設「御宅族文化論」課程的岡田斗司夫,是「御宅族」出身的第一個文化人。岡田1956年出生,從學生時代起常舉辦推廣科幻、動畫的大眾活動而出名,後來創辦公司販賣公仔、監製動畫,並且上電視展開擁護「御宅族」的言論。

他主張: 「御宅族是精神貴族。當別人盲目追求流行的時候,御宅族卻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怕別人歧視,貫徹獨立自主的生活路線。」岡田的言論被接受,一個原因是九○年代開始出現不少西方文化人對日本動漫的高度評價。哈佛、牛津等名門大學紛紛組織日本動漫粉絲社團,岡田被邀請去麻省理工學院講課,也到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介紹「御宅族」文化; 同一時期,也是「御宅族」出身的現代美術家村上隆在海外揚名,意象取自動漫的作品,常有人以百萬美元競標。

岡田指出, 日本產生「御宅族」文化有兩個原因。第一,1960年代末的學運挫折以後,日本的動漫作品從「兒童書」變成「青春文學」,開始反映相對深刻的人生哲學;第二,日本小孩有零用錢可以自己花,比西方等外國小孩自由,有可觀的經濟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動漫產業。

 

()-時代的眼淚──御宅族定義詳解(阿宅、家裏蹲)

哈姆雷特網路平台討論區。作者:左月咒縛使  

所謂的御宅族,日文原文為「おたく」(OTAKU)也就是一般人所稱的「宅男」,其實這是不管定義、名詞、衍生義在台灣都是誤解及以訛傳訛,此文章正是要告訴大家什麼是真正的「御宅族」,先講意思、再講語源。

 

 

御宅族我們簡而言之的定義:「次文化的狂熱者」

主文化如:籃球、圍棋、廚藝,而所謂的「次文化」也就是非主流文化:電影、動畫、漫畫、遊戲、特攝片…等,一般主文化的精通者我們稱為「大師」、「達人」、「權威」,而次文化的精通者就稱為「御宅族」,兩者同樣是理解與狂熱,但是只有主、次文化之差別。

而一般的次文化以ACG(動畫、漫畫、遊戲)分佈的年齡層、國界最廣,所以御宅族的代表、又或是一般稱的御宅族都專指「ACG狂熱者」,(當然也可以是其他的宅),御宅族跟動漫迷其實只有一線之隔但其實不難區分,動漫迷是喜愛動漫,可以是愛看動畫、愛看漫畫或是自己畫漫畫,這是單純的喜歡,而御宅族的差別在於──

「是否可以統合擁有資訊歸納、分類比較以及解讀作者在作品中每個細節所想表達的效果以及含意」

 

這點非常重要,御宅族不只是要很狂熱、也要很專業的擁有自己看待作品的一套理論,說穿了御宅族就是一種將一個休閒、一種次文化視為正業的人,跟一般特別愛看新番(新動畫、可謂之動畫界的流行文化)、新漫畫、尋求最熱作品的動漫迷最大不一樣之處正是在這裡,一般擁有所謂"老舊動畫畫面不太好,所以不看"這種觀念基本上就已經足以讓動漫迷剔除在御宅族的領域之外了,所以更要精確描繪這種族群,應為「專業的次文化研究者」比「狂熱者」更為恰當,不過一般印象都以狂熱者為主,但是那是廣義定義法,會容易跟動漫迷混淆,因此更進一步定義則是如此。

 

但近年來已有「泛御宅化」的現象產生,在描述御宅族的漫畫《現視研》中主角群並不是一群研究專家,而是將自己的一切投注在興趣的人,不過仍與動漫迷有所區隔,因為動漫迷並不是為了動漫而活,而御宅族則是只對自己應該喜愛的東西而存在,而其他東西則會完全沒興趣,這也是為何御宅族會常被貼標籤「不會打扮自己、不出門又髒、又肥又胖」,事實上不會打扮自己這點倒是很常有,原因非常單純只是因為沒興趣,而什麼不出門、很髒都是後來的標籤,御宅族怎麼可以不出門?不出門如何去Comiket(同人誌販售會)、逛秋葉原(御宅族、動漫迷購物聖地)呢,而什麼不愛乾淨則更是荒唐,御宅族縱使不會打扮自己仍然會注重基本整潔的,說到底御宅族只是在興趣的專注度擁有異於常人的高度集中力,除此之外並沒有什麼與常人不同的地方,而往往真正的御宅族都隱藏在正常人中不易發現,而亂被人叫宅男的卻從來沒有一個是御宅族,如果要舉一個大家接枝的例子,金城武在演藝圈外私生活就是御宅族,還有前陣子日本競選總統的政治人物麻生太郎也是御宅族、他甚至在秋葉原演講推廣用動漫來作外交,最喜歡的漫畫是「薔薇少女」,由此可見御宅族並不是很髒不會打扮更不是社會米蟲,有人想說自己比金城武帥嗎(笑)?

 

而關於御宅族的另外一個刻板印象「只喜歡二次元人物」(即動漫人物)是否為真?其實這是一種症狀叫做「二次元禁斷症」,而御宅族認真的看待動漫裡的每個人物而喜歡上也是常有的事情,兩者並不能化為等號但常常會有交集,不過等遇到三次元(即人類)中心儀的女生不少御宅族還是會「還俗」的(笑),而真正的二次元禁斷症患者則是永遠不為所動,對他們而言三次元是邪道!《現視研》中塑造了非常典型的各式各樣御宅族,其中就有一位御宅族很會打扮自己又流行、甚至交女朋友,而且這並不是什麼特別的例外,不管怎麼樣如果想了解御宅族生態那這部《現視研》幾乎是必看作品。

 

而關於御宅族到底是不是無能的米蟲我可以進一步說明:不但不是、而且「通常」還特別的優秀,如同古典式御宅族定義,他們是以「ACG」為出發點來輻射各個領域的知識,因為要研究這些他們喜歡的動畫、漫畫絕對不能擁有半調子的知識,動畫大師之一押 井守 先生就曾經說過:「要導出一部優秀的作品你就必須讀過非常多的書而不是只會看動畫」,事實上研究與評論也是一樣,舉些例子而言如為了研究押井守弟子神山健治的科幻作品《攻殼機動隊》(即著名電影《Matrix》,駭客任務的原型),你必須事前或事後觀看文學大師沙林傑寫的《麥田捕手》、丹尼爾.凱斯《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而看完庵野秀明的《飛越巔峰》便要去研究狹義相對論,而富野由悠季的《機動戰士鋼彈》更不知「拐了」多少青年去研究軍武以及假科學「米諾夫斯基粒子」,或許很多人會懷疑真的有人會這麼作嗎?有的,那就是御宅族,他們不只是動漫專家更是雜學家(但領域太多不專精)通常知識豐富,而且對事物的洞悉力頗強。

 

 有一個名為「傻呼嚕同盟」的同人團體,是在台灣比較有資格稱為老一輩御宅族的團體,它由網路暱稱JOJO的人在BBS號招,是一個大學教授組織而成的動漫推廣、研究同人團體,因為世俗的不諒解他們是隱姓埋名且低調的,不過在他們出的如《動漫五天王》、《因動漫而偉大》、《ACG啟萌書》…等等的書,裡面對於劇情、時空背景、文化、分析等等之精闢都是常人無法所及而且知識更是豐富,正符合了御宅族精神,而翻譯《魔戒》、現任財團法人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兼執行長朱學恆承認自己為御宅族,他甚至曾經在BLOG發表他對於台灣族的扭曲感到無奈。再次足以推翻御宅族是社會敗類或米蟲的刻板印象,進一步的說,世界上成名的不少偉人都是御宅族,只是他們追求的是「主流文化」所以被稱為大師,例如科學家愛因斯坦、愛迪生等科學家,如果今天科學是次文化那愛因斯坦今天就會被稱為是大御宅族了(笑),其實「御宅族精神」發揚在任何一個領域上都能有不少傑出的成就,不少人同意御宅族是引領這個「3C數位化爆炸的時代」下一批的人才,因為他們是資訊吸收的天才、並能消化轉為自己的東西來解說一套理論,或許有人想問我是否將御宅族過度神化?並不是的,我想講的是御宅族的精神在任何一個領域上大部分都有能傑出的表現,因為他符合科學以及實踐精神,而為了推翻大眾的刻板印象才不得不搬出御宅族特別優秀的人來加以論述,假如今天某個次文化成為主流那御宅族就變成了名符其實該領域的「權威」了,他們不一定能在社會嶄露頭角,但在他們的興趣內會是很頂尖的人,而我們所能看到有成就的御宅族都是在社會能認同的區域爬到巔峰的人,這正是我想講的意思。

而如果你想看看御宅族,我可以告訴你每個禮拜都有一批御宅族在電視上做比賽,那正是國興衛視的「電視冠軍」,電視冠軍常常找了很多次文化的頂尖高手,例如:泡湯高手、咖哩權威、模型製作專家、寵物達人、冰雕、夾娃娃、袖珍手工藝…等等,而且包含的領域都非常廣,而且在他們回答專業問題時你是否常覺得不可思議呢?例如讓泡湯高手摸一摸某塊該旅館的石頭、聞一下溫泉硫磺的味道來猜是哪一家旅館,而且都能精準的答對讓人感到不可思議,這就是最典型御宅族,意想不到吧!很多人以為「我猜」那些節目的「宅男」就是御宅族,而原來真正的御宅族早在很久以前甚至每個禮拜都天天在看了,電視冠軍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能代表御宅族精神的節目。

很多人便會想問了,說了這麼多…跟我平常的認識「宅男」怎麼好像一點也不一樣阿?為什麼差這麼多?請看以下:

早在四、五年前(甚至更早)御宅族這個詞便在網路上流傳,可真正懂的人其實並不多,但是意義一般與動漫迷混淆,而一切「錯誤印象」要從2004年的電影《電車男》開始,片中塑造了一個日本社會中認為的刻版御宅族形象:不重外表、沒女性緣、不敢與女性交談、對電腦在行、對次文化在行、會收集各式各樣的模型…等等,這個是正統的「刻板印象」而在台灣人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御宅族」這個名詞攻進了台灣:

御宅族==(一知半解)==>動漫迷==(電車男效應以訛傳訛)==>沒女性緣=很髒=每天待在家=會買一堆模型=常常講大家聽不懂的話=衣服亂穿不懂打扮

所以,御宅族的扭曲契機不只是因為不懂而開始使用,《電車男》可以說是「大功臣」之一阿!!而後來衍生出來的「宅男」、「阿宅」又是如何出來的呢?

語源一般相信是名社會評論分析者中森明夫,在1983年中期於漫畫月刊《漫画ブリッコ》上連載的《「おたく」の研究》專欄中,初次正式的使用這個名詞來稱呼這個族群。「おたく」一詞的本意是「貴府上」,在日文中另可當第二人稱指示詞(用法類似閣下兄臺 府上),正巧1982年於日本開始放映的動畫《超時空要塞》(超時空要塞マクロス)中有主角互以「おたく」稱呼對方,故推斷此族群的人乃為受其影響,並開始使用這個辭彙互相稱呼,後來才被以「おたく」作為其族群全體的代稱。

(御宅族、動漫迷聖地,同人誌販售會)

在原意おたく中並沒有任何「待在家裡」的意思,日本人縱使不懂何為御宅族,但是知道御宅族跟待在家裡並沒有任何關係,可台灣人厲害的地方在於超棒的日文翻譯!怎麼說呢?所謂的豬肉拉麵日文漢字寫為「豚骨ラーメン」(豚骨就是豬肉的意思),可台灣卻直接翻譯成「豚骨拉麵」,把日文漢字直接當成中國漢字來使用(天才…),而黑道的日文漢字就是「極道」,有部漫畫改編而來的日劇大家一定不陌生叫做《極道鮮師》(黑道老師),到底什麼是極道?這就是台灣譯者為了譁眾取寵直接硬把日文翻成中文的不明意義,宮崎駿的《千と千尋の神隠し》也直接硬翻成「神隱少女」,這就是台灣人不可思議的翻譯!

這樣便明瞭了,當一個不懂日文的台灣人看到「御宅」聯想到的是房子、很高級的房子,因為宅就是屋子阿!這個美妙的語文翻譯大悲劇產生了,所謂的御宅族就是待在家裡啦!!簡單來說就是很片面的斷章取義翻譯出來跟原意不合的意思,加上「電車效應」,御宅族便「進化」成所謂的待在家理了。

而日文中其實根本沒有「宅男」二字,這也是台灣人發明的,顧名思義…。日文中有所謂的宅女,則常直接以宅女(オタ女)來稱呼女性御宅族。或者,比較狹隘的稱呼,やおい女,硬要說的話,原本真正只有宅女沒有宅男的,而女性御宅族通常並不是動漫研究者,而普遍稱為「同人女」、「腐女」,喜歡以「唯美、幻想」為架構的BL(男同性戀)的小說、動畫、漫畫等等作品,與男性御宅族略有不同,不過在ACG御宅的領域上,兩種御宅都是基於喜歡這點是一樣的。

「阿宅」這個詞最初流傳於台大PPT、各大BBS,大部分為真正的御宅族了解「御宅」被濫用、污名化感到無奈而互相調侃叫彼此「阿宅」,略有戲謔性跟嘲諷的意味,而很快的、一般民眾也開始理所當然的「濫用」下去。

總而言之所謂的御宅族並不是毒蟲、待在家、很髒…等等刻板印象,如上面所提非常簡單,只是因為喜愛而研究的次文化的狂熱者,現在情況是不解、是濫用、是好玩、是污衊也好,總之、已經完全偏離原意,御宅族已經從次文化研究專家變成了社會寄生蟲一般骯髒的存在。

真正的御宅族大多數不會承認自己是御宅族,一般常常得意稱自己為御宅族或者在網路上發言:「我們宅男也是有一片天」、「宅難道是錯嗎?」等等文章的幾乎一萬個裡面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個都不是真御宅族,看四五部新番、又或是看個幾百本漫畫就自以為宅(還差得遠呢…)的大有人在,無怪有人繆稱:「地下街打火影的都是阿宅」、「上我猜的都是宅男了」,誠如剛剛所言,「研究者」的本質就是不停的鑽研跟研究,但是「醋半瓶響叮噹」,而真正了解越多的人越懂的謙卑,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御宅族之所以不想自稱御宅族正是認為自己還不夠格。

「懂得越多,越知道自己知道的不夠多」

御宅族之所以低調就是因為如此。

如果想要了解御宅族文化是怎麼回事,不訪可以看漫畫《現視研》(現代視覺文化研究會)、《漫畫派對》、《幸運星》,說了可能沒人相信,小孩子、青少年瘋狂的《KERORO軍曹》也是一部半御宅族向動畫(當然意義要御宅族才會懂),其中以《現視研》描繪的御宅族文化最為深刻,非常推薦。

至於「待在家裡」這種族群是真的有的,他正確名稱為「繭居族」、「尼特族」(NEET)、「廢材」,跟御宅族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漫畫作品《歡迎加入NHK》講述的正是繭居族不敢踏出社會,深刻描繪的一部漫畫,這才是真正一般社會所講的「宅男」(誤用式)。

描述家裏蹲的作品《歡迎加入NHK》)

結論:所謂的御宅族就是──次文化的研究專家

 

反省:

之前我已PO過御宅族定義但是那是給「動漫迷」看的,為了讓大家看懂因此重新撰寫「大家都能懂」的解說御宅族文章,對於社會的濫用根深蒂固我想已經無法挽回,或許PO了這篇文章也並不會改變些什麼,但是請濫用過「御宅」的人仔細想想,只是好玩、新鮮用「宅男」指著別人罵,「跟不上流行、衣服不好看、社會敗類」就是御宅族,這樣是可取的行為嗎?這樣的舉動對於一般人而言可能是稀鬆平常,或是認為「動漫畫就是幼稚、喜歡那些幹嗎?長不大嗎?」而直接用「宅男」來歸類跟自己不同的文化愛好者,如果你不喜歡或不了解可以不用無視而不是該去劃清界線污衊它,這才是文化的包容與尊重,無知、不懂從來不是錯誤,但是不懂而濫用批評,不懂的尊重他人興趣這才是真正的破壞文化和諧,很多的動漫迷、御宅族很討厭流行文化,那都是極其自然的表現,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被「主流文化」的人給尊重過,再來流行文化那種速食資訊大多不太營養且淘汰過快,更是牴觸了追求精緻、研究、品嚐的御宅族浪漫,所以兩種文化衝突因此隔閡越來越深,主流文化從不給次文化生存的機會並加以大做文章、撻伐,而次文化的喜愛者則是鄙視著他們認為膚淺的主流文化,很少有主流文化愛好者試圖了解次文化的美好,因為對於速食型文化而言次文化、御宅族文化太過複雜和艱澀,於是一個「宅男」很輕鬆的劃清了所有一切的界線,我不知道現實生活是如何,但在網路上常有個很扭曲的現象「沒看新光大道、沒聽流行音樂、你不會打扮」你就是名符其實的「宅男」,這種二分法最為快速且以偏概全,很多人認為動漫迷、御宅族為何常跟社會有點脫節原因便是如此,因為他們認為一個不能尊重他人的「社會縮影」他們沒必要去參與、迎合他們。

我並不期望發表完後對台灣的誤用有什麼改變,但是我認為在大家都不知道正確意思的情況下,比較了解的人應該寫出來讓不懂的人知道,也就是大家有權知道真相,我想寫、只是基於「大義」希望眾人們知道真相,以及往往的濫用對後知者而言那就是正確的現象,但這篇講述了比一般來的正確的多,至於要選擇是否要改觀就是看個人,很多人會認為錯就錯、有什麼嗎?不就是一個詞而已。的確、這只是一個定義問題,但所牽扯的不只是一個胡亂模糊不清的名詞而已,他包含了理解與研究、文化尊重與衝突,在這個長達多年「御宅族名詞戰爭」,我們可以從這些小地方看到一個社會的投射縮影、一個次文化不被接受而被扭曲的衝突,連一個名詞都能搞得如此腥風血雨。或許對大部分「主流文化」的人是無關痛癢的,但可曾想過,網路上、生活中有一群動漫迷、和少部份的御宅族要被人用扭曲及帶有極負面的詞彙來批評、甚至鄙視,可沒有人知道、那從來不是正確的使用,更是一種對於跟自己不同文化人極為不尊重的抹黑,寫這篇並無特別原因、只是想為次文化,不管是動畫、漫畫、遊戲、軍武、布袋戲、COSPLAY、模型迷等等也好,只是要爭取一個「尊重」二字。

正確的看待御宅:「宅男」一詞我並不反對繼續用「骯髒、待在家、廢物」的意思,但是請務必跟動漫迷及御宅族做切割,總之只要不是「御宅族」這個名詞以外相關的延伸詞:阿宅、宅男、宅宅等請用個人歡樂的態度去解讀,反正本來就是亂濫用出來的,但千萬別在跟ACG愛好者扯在一起了。

孔子說的好:「知知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如果你曾經在網路上目睹從頭到尾的「御宅族之戰」… 

──你將會看到,時代的眼淚。

如要轉「連」請用本網址,感謝:http://blog.yam.com/oosakaACG/article/14980826

延伸閱讀:

WIKI百科御宅族條目: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A1%E5%AE%85%E6%97%8F&variant=zh-tw 

個人研究文章(舊版,Ver0.7): 

 誤解篇:http://blog.yam.com/oosakaACG/article/9656422 

定義篇(上):http://blog.yam.com/oosakaACG/article/10731289 

 個人動漫評鑑BLOG

http://blog.yam.com/oosakaACG

 御宅族研究:

http://www.burikko.net/people/otaku.htmlary/single/GENDAI.html

岡田斗司夫(宅王)解說:

http://www.netcity.or.jp/OTAKU/okada/library/single/GENDAI.html

御宅族十大冤案:http://tw.news.yahoo.com/marticle/url/d/a/071003/59/lpke.html

尼特族(家裏蹲)的定義: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0%BC%E7%89%B9%E6%97%8F&variant=zh-tw

 御宅族相關作品:《現視研》、《漫畫派對》、《新世紀福音戰士》、《鋼彈》系列、《KERORO軍曹》、《旋風管家》、《飛越巔峰》…等等

 

 

 

 

 

三、綜合討論

負面社會印象: 在台灣:

在批踢踢的個人版有人開設醒宅版,在短短時間衝上熱門網站。

1中天綜合台全民大悶鍋在 2007 7 19 日節目中以「大學錄取率高,畢業失業率也高,一堆宅男懶斃了 ,一堆宅男懶斃了,我們下一代該怎麼辦 ,我們下一代該怎麼辦」作為主題,主持人並說出「腐女就是指腐敗的女人,沒有前途的啊 ,沒有前途的啊」和「宅男已經連線起來拉 宅男已經連線起來拉,快去找工作好不好」等不正確的報導正式定義了御宅族與腐女。

2綜藝節目跟活動推出改造宅男之類的活動,部分網友認為這類節目之目的只是要一個符合他們形象的標誌來突顯他們的價值,例如把宅男變型男來反襯宅男

的不堪等,多持負面觀點。但這類節目通常通常希望真正幫助宅男或御宅族。

3吳宗憲主持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節目,把御宅族當作不正常的族群看待,

節目上數度有套話、侮辱的行為,引發部分網友不滿。

4黑澀會(黑 GIRL)中的某女也曾說出「宅男根本不應該活在這世上 宅男根本不應該活在這世上」的言論。遭到許多人的負面反應。

5新聞上曾以「女生怨:交大男『很宅』」為標題,對交大學生有諸多不必要的話題製造,造成許多交大宅男不滿。

片面的翻譯跟原意不合造成民眾曲解

而一切「錯誤印象」要從2004年的電影《電車男》開始,片中塑造了一個日本社會中認為的刻版御宅族形象:不重外表、沒女性緣、不敢與女性交談、對電腦在行、對次文化在行、會收集各式各樣的模型…等等,這個是正統的「刻板印象」

所以,御宅族的扭曲契機不只是因為不懂而開始使用,《電車男》可以說是「大功臣」之一阿!!塑造了一個日本社會中認為的宅男形象:不重外表、沒女性緣、不敢與女性交談、對電腦在行、對次文化在行、會收集各式各樣的模型。但其實宅男並不等同御宅族

御宅族到底是不是無能的米蟲

社會大眾之所以對對御宅族有刻板印象是因為長期他們高度專注於牠們特愛的領域,又花時長,長久下來就會對於社會脈動資訊流型有一定的脫節,造成給人一種俗氣又蓬垢亂髮的形象,就算是這樣也不能小看這個市場消費力的潛能,可觀,他們或許不適生產普通行業的經濟成長,卻是能促進文化產物的買賣,提升

文化質量。不過作者的急於辯護這個名詞的污名化,帶有情緒上的波動,深深的吸引著我,透過生動的文句能有種歷歷在目的體驗,講得很精闢很有道理,理性感性並茂。

 

四、針對兩文有不合理之處提出個人的反證

對於不擅溝通、又過於理想化不切實際特質上持負面:

在這個多元文化時代漸漸地宅經濟、宅文化開始全球化年齡層開始擴大後,當時代經濟在進步娛樂圈也朝著網路網際、不外出居家未來邁進,不工作不需要交際不需要外出買賣,只需要在家裡就能滿足心理生理的需求,這是一個好的市場新的需求發現,但是造成的社會問題很多,令人擔心。

對於跟我們不一樣,又只會對於特定的興趣投入大量的精神金錢時間的御宅族,必須承認這跟我們所說的肯老族、尼特族,不務生產只把大好光陰放在像是給兒童看的期物漫畫公仔人偶上,又有什麼好的,這樣當你的同學親戚們在賺錢的時候,這時候的御宅族除了不擅人際交往、不懂的社會大小事、拖垮國家經濟外,真的沒有一點的可取嗎??我們又該如何幫助這些只懂得上網逃避現實,建構虛擬世界的他們?適時的調劑是幫助身心調適壓力,過多的壓力釋放就是一種逃避責任,不懂的面對自己的未來,這是一個出自於我家的價值觀來評斷這個社會的現象,在台灣有40萬的御宅、尼特族們,對於台灣的來去我很是關心,關心的是未來的自己當領22K的薪水是否會像是他們一般,不是生產只因為眼高手低然後感嘆說大好前程就這樣因為台灣政治而自我放棄,或許這也是早呈現在青年對於當一個尼特宅族躲在家裡給家人照顧的一部份原因,御宅並無這麼的對社會有實質的幫助,他們的經驗內化只是有助於自己的興趣發展內化而已。

對於內心不正常的御宅族犯案反證:

宅男這個名詞本身就是負面的,用來攻擊人用來恥笑對方的話語,社會上真的有這種族群的敗類,因為已經脫節社會已久,內心的慾望和為了滿足需求而出去外面為非作歹,實際例子: 1989年,東京郊外發生幼女連續謀殺案,被逮捕的犯人是典型的「御宅族」,房間裡推滿漫畫雜誌和錄影帶。當時,社會對「御宅族」的眼光,從之前的「奇怪」變成了「危險」,《NHK》、《朝日新聞》等主流媒體,還被禁止使用「御宅」一詞。一顆老鼠屎畫了一鍋粥的例子,久之一般民眾也開始理所當然的「濫用」下去。

 

五、論述個人觀點與批判

例證:

1事實上研究與評論也是一樣,舉些例子而言如為了研究押井守弟子神山健治的科幻作品《攻殼機動隊》(即著名電影《Matrix》,駭客任務的原型),你必須事前或事後觀看文學大師沙林傑寫的《麥田捕手》、丹尼爾.凱斯《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而看完庵野秀明的《飛越巔峰》便要去研究狹義相對論,而富野由悠季的《機動戰士鋼彈》更不知「拐了」多少青年去研究軍武以及假科學「米諾夫斯基粒子」,或許很多人會懷疑真的有人會這麼作嗎?有的,那就是御宅族,他們不只是動漫專家更是雜學家(但領域太多不專精)通常知識豐富,而且對事物的洞悉力頗強。

2翻譯《魔戒》、現任財團法人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兼執行長朱學恆承認自己為御宅族,他甚至曾經在BLOG發表他對於台灣族的扭曲感到無奈。再次足以推翻御宅族是社會敗類或米蟲的刻板印象,進一步的說,世界上成名的不少偉人都是御宅族,只是他們追求的是「主流文化」所以被稱為大師,例如科學家愛因斯坦、愛迪生等科學家,如果今天科學是次文化那愛因斯坦今天就會被稱為是大御宅族了(笑),其實「御宅族精神」發揚在任何一個領域上都能有不少傑出的成就,不少人同意御宅族是引領這個「3C數位化爆炸的時代」下一批的人才,因為他們是資訊吸收的天才、並能消化轉為自己的東西來解說一套理論,或許有人想問我是否將御宅族過度神化?並不是的,我想講的是御宅族的精神在任何一個領域上大部分都有能傑出的表現,因為他符合科學以及實踐精神。

我的想法認同: 今天我們所能看到有成就的御宅族都是在社會能認同的區域爬到巔峰的人。作者為了推翻大眾的刻板印象才不得不搬出御宅族特別優秀的人來加以論述,其實有足夠的資料參考價值來說服讀者去相信御宅次文化的威力一但被多數人接受了,勢必會讓一整個社會的產業向上,假如今天某個次文化成為主流那御宅族就變成了名符其實該領域的「權威」了,而我們所能看到有成就的御宅族都是在社會能認同的區域爬到巔峰的人。根據我的研究查詢資訊發現到往往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往往教育程度較高、也較留意社會的脈動,於是又有一個刻板印象被打破了:「御宅族的平均收入高於一般人」

例證

每個禮拜都有一批御宅族在電視上做比賽,那正是國興衛視的「電視冠軍」,電視冠軍常常找了很多次文化的頂尖高手,例如:泡湯高手、咖哩權威、模型製作專家、寵物達人、冰雕、夾娃娃、袖珍手工藝…等等,而且包含的領域都非常廣,而且在他們回答專業問題時你是否常覺得不可思議呢?例如讓泡湯高手摸一摸某塊該旅館的石頭、聞一下溫泉硫磺的味道來猜是哪一家旅館,而且都能精準的答對讓人感到不可思議,這就是最典型御宅族,意想不到吧!很多人以為「我猜」那些節目的「宅男」就是御宅族,而原來真正的御宅族早在很久以前甚至每個禮拜都天天在看了,電視冠軍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能代表御宅族精神的節目。

對於御宅族的三個定義,他進一步指出,御宅族在觀看作品時,必須具有「三種眼睛」:

粹之眼:即「美學與精神」,以獨到的眼光感受到創作者的理念,並欣賞作品之美。

匠之眼:即「技術與理論」,以理論、邏輯與技術分析作品,探討其製作之技法,並評斷其優劣。

通之眼:即「歷史與文脈」,縱向是將作品放在歷史的時間軸上,與過去的作品一起並列,探究其演化;橫向則是將作品與同時期其他作品並列,探究其多樣性。

 

關於審美物品、專注的人個特質

針對通俗的無知的民眾,沒有這種對於看珍藏品的慧眼,要花時間去各項分析一件物品的價值,去定位優劣是說不容易,最後一步是去統合所有的感官認知經驗去做一位達人。我今天透過調查整理了解到要成為一位專精某領域的菁英就要學習他們是如何的看重一件事情精神,才會是找到新天地、新發現的可能性,做任何事情都一樣,這種人格特質很值得學習。對於宅經濟發展,最近不景氣使得窩在家裡做生意的人也有可以賺錢機會,其實對現在網路商店經營有對經濟很大的幫助,也是成為上班族第二項的就業選擇。

關於宅經濟的發展

也因為宅在家的因素,產值出有巨大市場的供需需求,這也是讓顧客群訂在在家就能下生活用品、買書訂單、在家也能訂外食,經濟不景氣不能有昂貴的外出旅遊費,但是能用少少的錢去做娛樂消費,滿足心理需求, 勢必不能小看毛利。

另一方面,個人有興趣的居家型智能電器,在一股趨勢下,將來會有發好的發展,這是好的正向的力量。

作者:後現代消費文化-宅經濟的崛起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暑期碩士在職專班  林宜蓁

探討問題

1引發消費者從事宅經濟消費的因素為何?

    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同時,透過宅經濟從事消費行為的人數卻大幅上升,意謂著此種消費模式符合現今人們的需求。而其之所以能成為當今最有潛力產業的原因,茲整理各學者文獻如下:

楊迺仁(2009)認為網路購物吸引消費者的原因包括:提供24小時的購物環境、全球購物、方便性、節省時間、隱密性高、價格低與充分的資訊以利於購買決策。網路購物深具潛力的原因如下:

(1)使用容易,個人電腦及瀏覽器已成為共通的介面。

(2)全球性行銷與交易的機會:並且可跨國購買、打破國界的限制。

(3)減少舟車往返、可節省購物時間、具便利性。

(4)網站上可充分提供相關的資訊,以方便比價、資料查詢。

(5)廣大的使用人數基礎:網路上的使用人口愈來愈多,所以許多廠商利 用網路開拓新的市場通道。

(6)「個人化」的需求:利用網路可以提供使用者訂製的服務。而客戶輸入的資料與直接的反應,對從事市場分析研究十分助益。

根據MIC及創市際二個單位,分別針對2008年台灣網路購物市場相關調查研究顯示,消費者進行網購的理由主要如下:

(1)   便宜:網購/拍賣減少了大量人力與通路成本,售價相對大幅減少;而不出門相對省下車費及油資,對於喜歡搶便宜或是精打細算的消費者,網購相對是最好選擇。

(2)   便利:沒有時間、地點的限制,且能夠藉由網路大範圍搜尋相關產品及網友評價,甚至國內沒有販賣的產品也可以從網路購物上找到;加上不出門就能購物,且送貨到府等諸多便利性,對平常忙碌無暇購物或是不喜歡外出人擠人的消費者而言,網購極具吸引力。

(3)   特賣與贈品:除實質價格相對低廉外,網購消費者也逐漸將實體通路經常採用的特賣促銷與搭贈手法,移植到網購選擇的考量。

(4)   自由無負擔:大部分消費者對於實際通路那些緊迫盯人的店員介紹反感,或因推銷買了不適合的產品感到後悔,網購直接免除了相關困擾。

張紹勳(1999)研究中發現,消費者在進行網路購物時所重視的因素,依重視程度排序為:

1.能提供個人化的溝通服務諮詢方式,針對產品的解說及相關的資訊

2.方便、節省購物時間

3.產品可先試用、不合意時可退貨

4.市面上不易購買的商品,特別是可直接由國外訂購

5.產品所擁有的品牌、形象、信譽

6.產品付款可提供分期付款的方式

7.產品的種類齊全

綜合以上學者所述,引發消費者從事宅經濟消費行為的因素包括:

1.方便、迅速:消費者上網在家裏點點滑鼠、敲敲鍵盤進入網路商店,即可選購所需商品,透過網路下單、選擇付費方式繳款,就可以完成的消費行為,避免繁瑣、制式消費模式,滿足了現代人凡事講求簡單、迅速、有效率的生活方式。

2. 打破時空限制:網路消費提供了全天候的購物環鏡,消費者只要能上網,都可以透過網路進行跨地區的交易。不需要親自出門購物、不必遷就於商店營業時間,只要動動手指,全世界就在你的指間下。

3.匿名性高,保有個人隱私:網路購物將購務地點從公領域,轉換到私領域。透過 網路進行消費,不需與販賣者面對面接觸,消費者可以隨心所欲購買所需商品,滿足現代人亟欲保有匿名性與重視個人隱私性的特質。

4.商品價格優惠:網路商店由於不需支付實體店面的租金與人事費用,省下大筆成本,因此價格通常比實體商店低廉,其次,消費者透過網頁瀏覽,可快速比較商品品質良窳及價錢,直到消費者認同此商品價值時,便採取消費行為。                                        

5.理性的消費者:現代的消費者不再從事炫耀性消費,他們明確知道自己消費的目的商品為何,不再漫無目的的從事消費行為。消費者開始尋找那些他們負擔得起的品質等級中價格最低的產品(楊麗君譯,1992)。因此網路商店若想要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必須持續推出各種促銷活動,才能成功贏得這場網路銷售保衛戰。

2宅經濟對消費模式的影響為何?

優點:

  1. 使用容易 (2)全球性行銷與交易的機會 (3)節省購物時(4)方便比價、資料查詢。(5)開拓新的市場通道。(6)「個人化」的需求
  2.  
  3.     Faith Popcorn1992)甚至預言未來實體店面將會被網路商店所取代。她提到直接購物雖然是未來的消費趨勢,但是未來仍有兩種外出型購物會繼續存在,一種為個性化精品店,其二是超大型商店街。現在實體商店雖然不像Faith Popcorn所預言的如此悲觀,成為宅經濟下的犧牲品,但是卻對實體商店經營提出警惕。店家除了開設實體店面之外,還必須發展網路行銷,打通網路市場,積極開創網路新客源。畢竟現在網路上存在著真實世界看不到的商機,而且這股力量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
  4.    
  5.  
  6.      1992)。透過宅經濟從事消費行為,簡化了以往繁複的消費流程,消費文化受到前所未有了挑戰,不再是由生產者引導消費行為,而是以消費者為主體,將消費文化帶往更符合時代潮流的新紀元。宅經濟打破消費地理空間,固然為消費者提供許多便利性,然而卻使得人們沉溺於網路上虛擬空間,淡化人際之間交流的機會。生存在後現代世代的人們,為了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發展出以冷漠、匿名等方式來面對千變萬化的事物。當消費行為從現實世界轉換到網路世界時,多數人寧願躲在自己的繭居,在其私領域從事購買行為,也不願走出戶外消費,這樣的方式造成人際間的互動日漸消失,擴大人群冷漠的態度,人群中可貴的人情味,即將被冰冷的網路虛擬世界所取代。
  7.    
  8. ( Baudrillard,1983b:59-60)。網路發達拜人類科技文明所賜,然而當網路快速擴張,逐漸取代真實世界時,擬像與真實間的差異產生內爆,也就是說,人可能會因此沈溺於網路空間中無法跳脫。
    •    

結論

    宅經濟儼然已成為一種銳不可當的趨勢,它驅使消費文化的主體產生變化,不僅提供消費者更便利的消費模式,也促使生產者重新思考經營模式及創新商品特色,然而宅經濟現今最為人所詬病的是網路交易安全性的問題,未來應該成立更健全的網路交易系統,提供安全的購物環境,讓其消費機制更加完善,才能使宅經濟在消費文化史上締造輝煌的一頁。

參考文獻

1. 王受之(1998)。後現代主義的發展和現況。藝術家,47(6)436-455

2. 呂奕欣(譯)(2001)。Juliana Mansvelt著。消費地理學。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3. 邱魏頌正,林孟玉(2000)「從當代流行文化看消費者從眾行為-以日本流行商品為例」。廣告學研究,第十五期,pp.115-137

4. 陳坤宏(1996)。消費文化理論。台北市:揚智。

5. 黃瑞祺(2000)。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市:巨流。

6.宅經濟(2009)。新聞辭典。2009815日,取自http://www.rti.org.tw/ajax/media/content4.aspx?id=1120

7.張大眼睛看網路購物現況(2008)。凱絡媒體週報。2009815日,取自http://www.cyberone.tw/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x?MMContentNoID=55124&MMMediaType=CaratWeekly

8. 楊美怡(2002)。人格特質、價值觀與生活型態對後現代主義消費行為影響之研究:三個世代之比較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9. 楊麗君(譯)(1992)。Faith Popcorn著。爆米花報告。台北市:時報文化。

10. 翟本瑞(2006)。逃到網中:網路認同形成的心理機制研究。2009814取自於

http://tw.myblog.yahoo.com/jw!UoXHBuaLHQQBM5YtSdrWhaRuu74-/article?mid=138

11. 鄭祥福(1999)後現代主義。台北市:揚智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椏。筆 的頭像
    椏。筆

    椏。筆的部落格

    椏。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