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動機

在畢業前夕我幸運的修到這門「文化與歷史思維」,本人大學四年主修工業設計,很少接觸人文方面的文章寫作和思維訓練,這門課算是歷史課的突變版,這系列的講課讓我們用不同以往國高中上歷史課的方式來上,老師用歷史上發生的事件來引導同學認識當時世界發生的變遷,上課分享很多影片、還有自己做的講義來輔助這門課,就是要讓大家能多多接觸純文學思維,不同以往習慣的科學邏輯判斷的文章;小組討論逼迫自己思辨議題能力。確實讓我經歷了用多元的角度切入歷史點。

報告的受訪人我選擇訪問我的阿嬤,重要的程度類似我的另外一個媽媽,五歲以前是阿嬤跟阿公帶大的之後要上小學才回台北,因此我要訪問阿嬤的成長經驗,然後做一篇經歷事件對價值觀的看法。

以下,我會用「社會認知」這個名詞來涵蓋我阿嬤的成長狀況,廣義來說個人感官所獲得的訊息做判斷,建構出對社會世界的理解。

 

()正文

2-1阿嬤成長背景

我的阿嬤她今年82歲出生在民國25年住在彰化的線西鄉,家中排行老三,有一個姐姐一個哥哥一個弟弟。

阿嬤的學經歷只有到國小畢業,重男輕女的那個年代,社會對女孩的期待是當個優良的婦女,不用讀太多書,最好守婦道也就是現在的乖巧伶俐、能在家相夫教子,做菜是基本、會一些淑女才會的才藝更難得。

聽我姑姑引敘以前的阿祖他們務農當時親戚們都居住他們家的田外側(意思是住得很近)

以前人過得很苦,吃飯的時候都要等爸媽都坐定位後才能開動,由於動物蛋白質很珍貴只有在特殊的節日或是拜拜的時候才有的吃,平常就粗茶淡飯。

等到我爸出生後,當時的背景流行家庭代工,很多時候他們把一袋袋的玩偶用裁縫車車縫好,然後交由爸爸跟他的兄弟姐妹們一起幫忙,因此裁縫這項技能對我阿嬤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個成長經驗,替他們家賺了不少的生活費。

 

 

()訪問後整理

訪問的時候,姑姑在我旁邊幫忙解釋的更清楚,我漸進式的問道。

3-1價值觀

我們這個家族的親戚貌似都對金錢有一定了解程度的使用觀念,這裡是指不會亂揮霍或是不懂的投資理財,我在想我爸那邊因為小的時候窮怕了,都把唸書學習的機會當成一個找好工作翻身的一個跳板,加上長輩一直告誡金錢如何的難賺要怎麼使用之類的,多少有影響他們看待這個世界的眼光,要在這個社會上學得專業/一技之長,各憑本事用適當的方式賺取應得的薪水,就跟我阿公阿嬤一樣,從事農會的辦事,然後我阿嬤幫人修補、訂做衣服,為人真誠講信用。

 

3-2宗教

在鄉下,因為教育不常見/醫療不方便,看他們長輩一到假日就很喜歡去拜訪一貫道、道教的道場跟他們的朋友話家常;看在我們新世代眼裡就跟帶著課本去辛巴克念書交朋友一樣的意思,這是他們的生活習慣屬於他們的成長經歷的養分,小的時候阿嬤會帶我去廟會要我去看歌仔戲舞龍舞獅表演,然後看著她跟其他人一樣虔誠的拿香向佛供果,祈求闔家平安,小孩都能會念書又身體健康的。

 

3-3生活習慣

我家阿嬤不定時會來北部跟我們一起住一段時間,一方面好照顧她,二來是她要定期回來醫院做健康檢查。

我好幾次無意間發現,她總是喜歡把今天換洗下來的衣物自己隨手用小臉盆洗乾淨,明明已經有點行動緩慢了,為了照顧阿嬤的起居,我們有請人來照顧她,觀察一天她的生活

早上很早就爬起來,大約5點多就會上個晨便然後去庭院外面散步走個幾圈,6點半回來屋內用早餐。接下來有半天,她就很有空的坐在她的位子,看她喜歡的豬哥亮節目,或是起身在客廳走走運動練習腳部的力量。

然後下午可能給她睡個午覺,然後等她醒來後,再陪伴她去附近的公園散散步 吹吹風,待在室內久了心情可是會悶壞的。

除了被動性的行程外,她有時候也是蠻主動的想要幫忙一點忙,老人家的她不喜歡事事都麻煩別人,尤其是自己的私人用品,能多做的部分就想要去做,然而,家裡是不讓她進去廚房去烹飪的,怕危險。所以她現在另一個樂趣就是去玩洗衣機!!正確來說是她想要幫家裡做一點事情,而她就喜歡將以前她在家鄉小水溝洗衣服的往事跟我們說。

這就是另外一段故事了,我大三就為了做一個符合通用設計原則的產品而訪問我阿嬤,為她量身訂做一個大眾跟行動不便的老人家都能輕鬆使用的洗衣機。

 

()參考資料

4-1經濟光復資料參考

受到戰火的摧殘,工業廠礦毀壞過半,電力設施處於半癱瘓狀態,農田水利、交通運輸體系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生活物資嚴重匱乏。(民國34年),農業就業人口約佔就業總人口的46%,但稻米生產量卻只有64萬噸,糧荒問題凸顯;工業生產方面,發電量以及肥料、水泥產量都只達以往的1/3。可謂生產衰退、百業凋敝,人民生活水平顯著下降。

 

 

 

 

4-2社會心理學資料參考

                                                                                                                                                                                                                                                                                                                                                                                                                                                                                                                                                                                                                                                                 

社會心理學必須研究的是人們對行為和事件的常識性解讀,助於瞭解人們的行為,【內在歸因】行為人的行為是導因其內在狀態。【情境歸因】行為人的環境因素。

【社會認知】廣義來說是個人的感官所獲得的訊息做判斷,建構出對這個社會、世界的理解。

【歸因過程】觀察人的行為後,反思其導因(意圖、能力、特質、動機)情境壓力,以解釋此人何以有此行為。

 

()思辨心得

    會選擇做這個題目原先是為了瞭解老年人對於使用洗衣機的喜好程度,但由於期中的時候助教給了我評論說我做的作業內容不適合這堂課期待的,於是重新再訪問一輪,這次重點就完全著重在阿嬤這個角色身上,從她的出生背景、當時的台灣經濟、個人的表現能力、個人性格上面。

特別細講她偏好的一段回憶:她回憶她年輕時候深刻的記憶點再推廣到她現在這個年紀平常在家裡沒事做,卻會主動跟我們聊天談起她多懷念以前在老家鄉,跟其他婦女蹲坐在水溝旁清洗衣服,那時候還沒有出水晶肥皂/洗衣粉/洗衣精,當時流行用「鹼皂」,農業社會採收完穀殼後稻梗就被當作回收利用做鹼皂的重要一環。聽說用熱水浸泡一天,水質就能拿來製作洗衣皂,我阿嬤還說是真的會洗的非常的乾淨。

    訪問過她老人家才知道,其實他們對洗衣機的洗衣清潔度抱有很大的懷疑,他們寧願相信自己,也不會去相信一台人類發明為他們減輕負擔的洗衣機。

【左邊三張圖都需要用手擰、轉動才能清洗衣物,屬於比較早期的洗衣機機型】

圖一:水溝邊洗衣的婦女,阿嬤洗衣服示意圖

圖二:虔誠的信眾在廟宇拜拜的光景,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個記憶環節

圖三:我可愛的氣質阿嬤接受我的訪問

圖四:阿嬤引以為傲的裁縫技術

圖五:對他們來說對土地的關懷比我們這一代的小孩還要深

所以決定放一張務農的圖來代表阿嬤的生長時代,紀念吃苦耐勞的那一代。

 

    參考社會心理學資料來解釋他們的心理,世說我們歸因一下前面阿嬤的生長經驗,他們從小在物資缺乏的情況下,必須自己靠自己來完成許多事,克勤克儉的個性可以反映出他們在面對洗衣服這件事情上,歸納出結論:喜歡自己來,怕浪費水浪費電,心理上不信任洗衣機能取代他們以前能做的事情還能做的比自己好。

 

    我們可以透過問卷、訪談的資料來認識阿嬤這個人的喜好,這個不難,我認為這次的訪談作業最難的部份是要從這些龐大的資料中去找出有用的資訊並且抽絲剝繭,環環相扣出阿嬤的生長環境輪廓,整理出一份關於她前半段的人生經歷,看似跟她現在在北部生活的生活習慣不相干了,但是我們還是能從她目前的做事態度看出來,以前的生長背景經歷能影響她的行為、她的想法動機為何。我想這就是這份報告我所要講的重要的觀點,情境歸因,從物資匱乏的以前社會影響阿嬤的金錢觀和使用高科技產物的矛盾不適用心理;內在歸因,阿嬤在傳統的家族生長重男輕女的年代加上沒念多少書,行為上會綁手綁腳,不敢麻煩家人想要幫忙做事卻擔心成為儡贅,行為上比較沒自信;依賴宗教寄託,內在驅使行為去廟裡,沒事都會說去拜拜一下就沒事了。

 

 

 

 

 

 

()報告相關照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椏。筆 的頭像
    椏。筆

    椏。筆的部落格

    椏。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